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PI学术交流 | 赖彬彬:从皮肤细胞图谱到皮肤癌细胞的溯源

1月9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第5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楼北楼B903会议室举办。赖彬彬研究员分享了其团队在从皮肤细胞图谱到皮肤癌细胞的溯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与参会PI、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高研院院长王存玉院士、北大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薛瑞栋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image.png


image.png

PI学术交流会现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起到屏障保护,体温调节,感知等重要作用。不同解剖部位的皮肤又显示出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而且一些皮肤肿瘤等疾病也有发生部位的偏好性。然而这些差异背后的分子基础仍然没有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的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和研究聚焦于描绘和解析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分子特征,其方法可用于解析不同部位的皮肤细胞的分子特征。

本研究获取了人体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样本,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的实验,获得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构建出完整的人体皮肤细胞图谱,并对不同部位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细胞组成和基因转录水平的比较。本研究鉴定出了多种皮肤细胞类型和细胞亚型。给出了不同细胞在不同部位的细胞组成的差异,以及在每个细胞类型上的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部位差异基因进行共表达分析,构建出具有依存关系的差异基因网络。最后本研究将细胞类型水平上的差异基因网络扩展到跨细胞类型的差异基因网络,揭示了多细胞类型的差异基因网络特征,为理解皮肤细胞的部位差异提供深刻的见解。




研究进展:

本研究尝试从正常皮肤细胞的部位差异性基因来解释为什么一些皮肤肿瘤,例如好发于面部的基底细胞癌(BCC)和好发于会阴部的乳房外Paget病(EMPD)等,具有部位特异性。研究发现BCC可能起源于毛囊细胞,而脸部的毛囊细胞比较多,且有一些脸部特异性的基因在BCC中进一步升高,可能预示着这些基因对肿瘤的进展起到促进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地使用表观基因组学的方法对皮肤肿瘤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开发新型的多细胞类型的基因调控网络方法等。


在交流会上,与会的PI、老师以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后续实验给出了深刻且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定期举行,旨在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人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