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PI学术交流 | 陈扬: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新型细胞结构

12月19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第4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楼西楼1203A会议室举办。陈扬副研究员分享了其团队在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新型细胞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与参会PI、老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

高研院院长助理庞艳莉研究员、高研院田华研究员、基础医学院吕丹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PI学术交流会现场


细胞间通讯是多细胞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核心,而细胞外囊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信号包”的形式进行远程信息传递。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外囊泡不仅能携带小分子和蛋白质,还能装载细胞器等膜性结构,显著扩展了其功能与应用潜力。细胞外囊泡种类繁多,具有极大的异质性,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新结构的研究,将拓展细胞间通讯的功能。


陈扬老师长期从事细胞器发生和物质运输机制研究,聚焦介导细胞间通讯的细胞结构的表征和功能研究。建立了鉴定胞间通讯的新结构承载的新货物类型,解析及分选运输的机制,胞外囊泡广泛存在于体液中,承载着大量信息。为此,陈扬老师开发了高精度分子表征技术,解析胞外囊泡的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


研究进展:

1、介导细胞间通讯的新型细胞结构迁移体是细胞迁移过程中,尾部留下的收缩丝尖端或分叉点上形成的直径为500nm-3μm的囊泡结构。迁移体形成后,通过破裂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被其他细胞吞噬。因此,迁移体携带空间和时间信息介导细胞间通信。迁移体内包含纳米囊泡,是迁移体的重要货物之一。陈扬老师团队通过鉴定迁移体内新的货物,解析迁移体的分选Rab10-CAV1标记了迁移体内的纳米囊泡,该囊泡转运到迁移小体需要动力蛋白Myosin Va和接头蛋白RILPL2及磷酸化调控。功能蛋白CSF-1通过这一途径释放,在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该研究揭示了迁移体的蛋白质分选和细胞外释放的机制,促进了我们对迁移体的功能及细胞间通讯方式的理解。

2、陈扬老师团队开发了用于体液样本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血液样本单次分析中鉴定超5000个蛋白质,具有高重现性和可重复性和简化的工作流程,适用于大规模队列研究,并兼容有效的验证体系,优于当前血液蛋白组学鉴定。该方法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未来研究方向:

陈扬老师团队构建了分子、细胞、动物模型、临床体液样本的细胞外囊泡研究体系,将整合机制研究与组学、工程技术和疾病模型,解析细胞外囊泡的疾病功能和探索临床转化。


在交流会上,与会的PI、老师以及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后续实验给出了深刻且极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定期举行,旨在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人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