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师面对面”活动中,韩启德院士围绕“医生与科学家的双重角色”、“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等话题,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
韩启德院士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与科研经历,强调医学科研应根植于临床实际,提出医生既要关注个体患者的健康,更应思考如何服务于更广泛人群的福祉。在谈及科研思维时,韩启德院士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眼光审视事物,强调科学探索不应囿于既有经验和习惯性认知。他指出,医学问题往往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个体差异性,不能简单套用标准化流程,尤其在诊疗过程中,应高度警惕“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等现象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与心理负担。
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临床与基础的内在联系,思考如何以临床医学生的身份主动参与基础研究。通过韩启德院士对医学道路与人生选择的深刻分享,学生们深受启发,进一步坚定了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信念。不少同学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拓展视野,在精神启迪中积蓄力量。
“大师面对面”构建的是一种打破专业领域壁垒的思维共创平台,这也是医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教授表示:“通过学术大师的治学经验分享,构建跨学科对话平台,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医学领军人才提供创新实践。”
本次活动,是在北京大学“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举行的重要学术交流之一。
2024年,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启动了“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设立了“临床医学未名学堂班”,采用小班制、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优中选优,实施全链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王韵教授表示:临床医学未名学堂班(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首届学员从202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选拔,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构建"临床实践-临床研究-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回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求。
未来,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将继续依托“未来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推进更多样化、多层次的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基础与临床双向融合,构建从人才选拔、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到国际视野拓展的全链条医学创新人才体系。
韩院士对于医生与科研关系的通透见解让我们理解了救旁人和救众生的两种不同的职业规划路径和选择,同时,院士对于我们刚入学见习科研的同学也提出了主动学习,践行医学+X学习理念的要求。
本次大师面对面活动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打开了探索真相的另一条思考通路。整个交谈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惊诧于韩启德先生看待问题独到的眼光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在未来学习和科研的道路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不囿于既定结论,大胆质疑,将科学批判思维贯彻到底。
在交流过程中,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生应该如何思考临床与基础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临床医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基础课题的科研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