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在科技楼北楼503会议室举办。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张名姝研究员分享了其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新型光学成像探针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同与会PI进行交流。
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教授及魏勋斌教授参加了会议。
PI学术交流会现场
研究背景: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成像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仪器、探针、算法三方面的协同创新,新型探针的开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该领域面临三大挑战:“看得更清”、“看得更深”、“看得更真”。“看得更清”是指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捕捉生命过程;“看得更深”是指将高分辨率成像从单层细胞拓展至组织、器官乃至活体层面;“看得更真”则致力于在接近生理的天然状态下对生物样本进行观察,减少人为干扰和假象。这些目标的实现,对荧光探针提出了更高要求:探针需要更小,以匹配纳米级的成像分辨率;需要更智能,能响应光控调控,使每个光子都被有效利用;需要更红移,以穿透更深层的组织;同时需要足够稳定,能耐受各种严苛的成像条件。
研究进展:
针对上述需求与挑战,张名姝研究员团队从三个方向展开了系统性的探针开发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看得更清:发展更高分辨率的智能探针
为了突破现有探针尺寸的限制,实现真正的单纳米级分辨率,团队致力于开发肽适体荧光探针。通过计算和实验筛选策略,开发能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小分子荧光染料的短肽。该探针兼具了小分子染料的优异光学性能和短肽标签的遗传编码、低干扰性等优势,有望将成像分辨率推进至单纳米级别。此外,为了实现更低光毒性、更高时间分辨率的成像,团队致力于开发智能的正向光开关荧光蛋白。这类荧光蛋白在采集光激发下信号会增强而非减弱,从而能以更低的光照能量和更快的速度获取高质量图像。
2、看得更深:开发深层组织成像新工具
为了在组织和活体层面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更强穿透能力的近红外二区窗口。针对该波段缺乏可遗传编码探针的现状,团队提出设计一种蛋白骨架,使其能够特异性地非共价结合并激活近红外二区小分子的发光。这种设计不仅能通过遗传标签实现对亚细胞结构的精准靶向,其可逆的结合特性还赋予了探针类似单分子定位超分辩成像中的“闪烁”特性,为实现深层高分辨率成像提供了可能。除了结构成像,团队还开发了用于功能成像的工具。尿苷作为一种重要的代谢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和癌症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此,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化学诱导二聚化策略的尿苷检测探针,能够在尿苷分子存在时,诱导两个蛋白结构域发生二聚化,进而点亮荧光报告基团,有望在深层组织中实时可逆地观测尿苷的动态变化。
3、看得更真:攻克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探针难题
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技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样品的天然结构,是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精细结构和动态的利器。然而,许多在常温下表现优异的光控探针在低温环境中会失去功能,因为低温限制了其光控所需的结构变化。团队提出“结构变化最小化”原则,假设结构变化足够小的探针在低温下仍能实现光控。通过对多种荧光蛋白和小分子的系统性测试,团队发现在常温下的光开关量子产率是预测其低温性能的良好指标,并筛选出在低温下依然保持优异光开关性能的探针候选者,为开发高效的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探针指明了方向。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张名姝老师团队将围绕“看得清、看得深、看得真”的目标,对目前已有的探针进行深入优化和性能表征。团队计划将这些新型探针与前沿的光学显微镜技术相结合,致力于在亚细胞、组织乃至活体水平上,以更高的分辨率和保真度揭示关键生命过程的动态与分子机制,为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提供更先进的成像工具 。
交流会上,与会PI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后续实验提出了深刻且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大学研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PI学术交流会定期举行,旨在促进院内各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