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2025级未名学堂班新生代表李昊泽:以人文铸魂,以科学筑基——做新时代的临床科学家

*本文为2025级临床医学“未名学堂班”新生代表李昊泽在“未名学堂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5级临床八年制的学生李昊泽。今天,我有幸以新生代表的身份在这里发言,与各位前辈和同学一起,共同见证北京大学2025级临床医学“未名学堂班”开班仪式。

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在踏上这条征途之前,我曾无数次叩问自己:为何是北大?为何是医学?为何要做临床科学家?此刻,站在这片浸润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土地上,我终于寻得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640 (3).jpg



为何是北大?记得去年秋初入燕园,驻足未名湖畔,印刻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石碑映入眼帘,那一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骤然涌上心头——原来,中国人对“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的追求,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更触动我的是在新生职业精神启蒙教育现场,与北大医学援藏队员面对面交流。他们告别家人、跨越山海,在高原之上搭建诊疗站点,用双手为藏区同胞驱散病痛;他们不仅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更用耐心与坚守,让“健康中国”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当听到援藏前辈说“只要能多救一个人,多缓解一份痛苦,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时,我真切感悟到了“医者仁心”的内涵。

为何是医学?以前,我最爱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让我对“守护生命”萌生了最初的向往。可那时的我尚不知晓,当病痛真的降临,那份“无力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高三时,爷爷被确诊为晚期淋巴癌。我们带着他辗转于各大医院,当医生无奈地说出“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时,我心如刀绞。

后来,在生物课上学习“细胞癌变机制”时,在看到纪录片里科研人员为研发抗癌药物反复试验、永不言弃时,我渐渐明晰了医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治愈当下的病痛,更是预防未来的疾病;不仅是拯救一个生命,更是守护千万个家安宁。我选择医学,便是选择接过爷爷的期望,接过无数患者的期待,用科学的力量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大庇天下患者俱安康”的愿景,不再只是诗文中的理想。

最后,为何要做临床科学家?为什么要培养科研思维?临床是医学与生命对话的“第一线”,是让知识真正落地、为患者带去希望的直接途径。医学导论课的讲授也让我明白,医学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和数据,更是病床前的共情与行动。选择临床,也是为了回应最初的初心:爷爷患病时,我只能作为家属在旁焦虑;而成为临床医生,我能亲手拿起听诊器、参与诊疗,用专业能力直面病痛,把“不想再有人经历那种无助”的心愿,变成每一次具体的救治实践。而科研是临床医学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是破解诊疗难题、提升救治水平的根本支撑,更是让医学理论转化为患者福祉的关键桥梁。从药物研发到诊疗方案优化,从病因探索到预后改善,每一项医学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科研的深耕细作。

今天,当我们选择成为“未来临床科学家”,便选择接过了一份“以人文铸魂、以科学筑基、以临床践志”的责任。我们的初心,源于每一位患者眼中的期盼——让医学饱含温度,让生命不失尊严;我们的使命,源于在北医习得的担当,源于在病床前感受到的责任,源于在实验室里坚守的执着——用人文关怀温暖每一位患者,用科学创新突破一个个难题。

同学们,医学的道路或许漫长而艰辛,途中或许会有实验室里反复失败的沮丧,或许会有临床中面对生死的无力,但只要我们始终记得我们的初心,就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走得从容。让我们以燕园为起点,怀揣着医者的温度、秉持着科学的严谨、坚守着临床的执着,成长为真正“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临床科学家,让千年传承的“仁爱之心”,在新时代的医学事业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谢谢大家!